第一百零一节:回到杭州(1 / 2)

加入书签

王诩将裴健和他带来的人迎进了前厅,着姜麽给二人上了茶。这才将自己这些天的事简单地说了一遍。

“这位是?”王诩见来人陌生,方脸粗眉,穿着朴素,倒很像是裴健一类的匠人。

裴健一拍膝盖,笑着道,“裴某尽顾着和公子说话了,这位是熊七孟纯孟管事留下的人,负责帮忙打理酒坊场的事。”

来人即刻站了起来,拱手道,“熊七见过公子。”

而夏彦也选出了几个信得过的钱庄掌柜去了扬州、苏州等州府开设钱庄,王诩同时也给夏彦增添了另一件事,就是注重钱庄印票号以及放贷流程和规范的建立,还有人才的培养。

最让王诩意外的就是任远,之前王诩一直不知道任远掌管着王家的哪一方面的生意。直到今天,他才知晓,原来任远是掌管着金银铺的,不仅买卖金银饰品,同时也收购金银,在北宋金银是允许商人自行交易的,而金银矿也是准许百姓开采,但是要缴纳一定税赋的。听任远说到这些,王诩心思又开始活络了起来,他脑海里产生了一个宏大的构想,他让任远开始把生意的重点放在金银矿的收购上来,并且将开采出来的金银不进行加工买卖,而是尽量大规模地囤积起来。虽然任远不明白王诩的作法,但是已经彻底承认王诩的傲气男子保证自己会不遗余力地去做。

夏陆看着王诩给自己的儿子们安排事宜,就像他当年看到王老爷给这些毛头小子们还有自己分配生意买卖一样。少了当年的一份感激和激动,心里却倍感安慰。

安排好了诸项事宜,看着夏家父子离开,王诩知道自己宏大的商业蓝图已经开始慢慢展现了。金银的储备,纺织业份额的扩大,纸币的推行,更重要的还有技术的革命和对社会变革的一些试验和尝试。

其实,在马华投靠王诩的时候,他就有了一个初步的想法,着个想法随着他自己实力的不断壮大,开始慢慢地构建以至于达到今天的丰满:用学术影响北宋士林,为自己今后的变革提供土壤甚至是人才。游刃于权臣于皇帝之间,在历史的缝隙中找到足以立足于庙堂的位置。脱壳于北宋现有的成熟商业贸易,用后世的经济理念和手段想尽一切方法积累财富,支撑起自己的变革甚至带来资本主义的萌芽。集中引导技术革命和创新,提高生产力改善农业状况,甚至借此抵御夏、辽双夷。一切的一切,都只是为了挽救靖康之变,再创一个屹立东方傲视世界的北宋王朝。

一辆马车载着满身的风尘自北而来,穿过厚重的杭州城门,直直地朝里而去。

“吁,公子,到家了。”还未等丁强拉住马车,王诩就蹭地跳了下来,朝着自家院子奔去。

“娘子,冉儿。”听见王诩的喊声,正端着木盆的冉儿缓缓地转过了身,看着王诩站在冬日柔软的阳光里,想棉袄一般贴心地笑着。

“哗啦”木盆顿时掉在了地上,冉儿因挂念而变得消瘦的脸上顿时泪花四溢,呆呆地看着王诩,想是自己无数次在梦中梦到过的场景一般。冉儿,伸出手在自个儿的柔嫩的小手上掐了掐,直到一股疼痛传上脑海,才发现这一切都是真的。

“相公!”冉儿连泪水也顾不得抹去,就冲到了王诩面前,一把将他死死地抱住,仿佛这个人像梦里的场景,随时会消失在自己的视野里。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这一天王诩要将他一手从历史里彻底地抹去。所以,他做了那么多的事,他也知道这些事的发展以至于完善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北宋是一个金银匮乏的国家,金银的储备能够到什么规模还不知道,能不能够支撑起金本位制的货币体系一改北宋缺钱以及滥发纸币交引的现状还是个极大的未知数。而纺织业除了棉纺织一项以外,在商品贸易和运输还不发达的北宋,能够对其他的纺织品有多大的占有多少份额也是不清楚的。抄袭而来的经世致用学术,虽然遇上了一个极佳的时机,但是能不能够登上太学以至成为帝王之学,还要等待时间的考验。技术的革新和农业的发展,同样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所以,王诩没有把一切都想得太美好,虽然这些东西都已经开始悄无声息地进行了,但是春雨润物究竟能不能发芽,都很难说。王诩极力地在小心翼翼地呵护着所有的成果,不惜一切代价和金钱的投入。好在今后的宋徽宗赵佶如今还只是端王,王诩还有一大把的时间。

“老爷,外面有个叫裴健的人,要见老爷。”姜麽很是纳闷,自家的这个老爷失踪了好些天,一出现就是人来人往。

正巧王诩在想着书院的事,裴健就来了,真是说曹操曹操到,“哦,快快请进。”

“王公子,听说你失踪了许多天,真是让裴某很担心啊。”裴健大笑着,脸上的伤疤都带着一丝喜悦。

王诩轻轻地抱着着冉儿单薄的身子,心里有无尽的述说,但是最后还是只吐出了几个字,“让娘子担心了,是相公的不是。”

冉儿只顾着呜咽地摇头,却说不上来一句话。

二人默默地沉浸在慵懒的阳光里,享受着只属于二人的时光,王诩不记得他们上一次这样抱着,感受彼此是在什么时候了,若说苏槿儿是带着刺极尽妖艳的玫瑰,李梦瑶是一株稚嫩含苞待放的丁香,那么冉儿就是一朵木棉朴实得简单却又在最需要的时候能够温暖人心,这是这样的感觉让他温馨舒适而放松,走过生死的彼此不需要太多的言语,就能感受到最真实的对方。

王诩和冉儿温存了一会,夏陆就带着夏彦、夏桑还有任远一道来探望了。这倒是让王诩吃惊不小,看来任远的投诚让夏家对自己的家主地位彻底地承认了。

其实,王诩还在苏州的时候,就着马华给夏桑和夏彦写过信,让他们开始按照自己的计划进行生意上的部属。夏桑也确实开始了纺织院的建设,本来王家的丝绸织品生意买卖就在北方。所以,在原料产地建起纺织院也不是什么难事,同时,王诩还让夏桑去各地开始纺织院的时候,借助行商会调查各地的地理地况地貌以及风土人情和出产等等,要为以后的事做好准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