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蜀藩起兵(2 / 6)

加入书签

在永历朝廷开始撤出昆明之时。

邹简臣和陈建等蜀藩旧人为了完成刘文秀的遗愿,依旧在苦求永历帝能够北上四川。

然而他们的这种行为非但没有效果,反而因为路线之争彻底的激怒了李定国。

“晋王,邹简臣和陈建等余孽,这是在跟您对着干啊!”当天夜里,马吉翔拱火道。

靠的几乎都是孙可望时期的遗产。

如果不是在云南各地设有义仓,留有存粮,南明在昆明失守的抗清事业根本坚持不了那么久。

孙可望虽然不在了,可是相比于其他,他留下的遗产却是南明一方的根本。

光是在昆明一带的数百万石存粮就是一笔难以估量的资源。

只可惜,到最后兵马自行哗散,粮食拱手让敌。

日常时期,士兵一天食用大半升粮食就够了,可马骡,特别是战马,一天至少得三四升粮豆,再加上干草。

如果是战时,为了不让马骡掉膘,所需要的粮草会大幅度提升。

清军装备的二十万匹以上的马骡,大半年的粮食消耗,而且还是战时,保守估计都得在两百万石粮食以上。

如果再算上,清军的战线一度推进到磨盘山一带,作战时粮食在运输途中的所产生巨大损耗。

清军大半年的军事行动,消耗四五百万石粮食,是绝对有的。

考虑到在磨盘山之后,郑成功进攻南京,实际上是把清军脆弱的后勤补给线给截断了数月时间。

李定国和永历的行为,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如果能够烧毁昆明一带的存粮的话,在郑成功和张煌言,截断长江航运之后。

清军甚至在昆明都有可能立脚不住,根本推进不到滇西一带。

他们所做的只能是自我感动一番,而对整个抗清大业来说留粮资敌是一次巨大的败笔。

从洪承畴的奏疏中可以看出,昆明附近的粮食存量何其巨大!

而这还不是云南存粮的全部。

在云南大治之后,大西军就曾因为仓库狭小,不得不暂借寺庙存储。

从永历八年开始,孙可望就在蒙自、开远等地,修建义仓,用来存储吃不完的余粮。

可以说,另一个时空中十几万明军遁入云南各地,能够坚持那么长时间的抗清行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其他小说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