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关 第10章:我写《》的过程2(1 / 2)

加入书签

但涉及到真实的历史,我都非常小心谨慎地去写,尽量保持让小说高于生活下的真实性。比如说早年的鲁迅,在青霞捐款创办的《河南》和《中国新女界》的杂志上,发表文章时用的笔名分别是令飞和迅行。

二:

我写《遗孀》,参考资料不只是我从政协拿到手的那本文史资料,另外还有《中国近代现代史》,还有我从其它方面搜集到的传说和野闻。

我写刘青霞加入同盟会之前,就一直在想:我要尽快结束刘青霞在日本游历考察的章节,尽决让她加入同盟会。如果过程太繁琐缓慢了,那《遗孀》就成了读者们的催眠书了。可是,怎样让刘青霞尽快加入同盟会呢?我决不让她头脑一热去加入同盟会的,我一定要让她受了巨大的感动之后,才迫切地要加入同盟会。

因为我在码字之余的空闲,会不断地翻看参考资料。在翻看《中国近代现代史》一书时,陈天华的名字,偶尔的跳入了我的视线。特别是陈天华的《警世钟》和《猛回头》。我当时看了之后,因为感动,也不知心中的哪根弦被弹了一下,我禁不住泪眼婆娑,热血沸腾。

一:

有了稳压器,我再坐电脑的时候,不再恐慌担心了;我的思维,又开始像快乐的云一样,流动的风一样,鲜活起来了。

但是,一涉及真实的历史,我的思维和灵感,便在无形之中受一种模式的制约。因为受制约,从我手里敲出来的句子,便略带些僵硬和固执。最让我头疼的是,刘青霞的加入同盟会,和她与孙中山见面所要谈的内容。

其实,早在第89章,刘青霞与张钟端等几名留日学生第一次见面时,我提前几天就发愁:他们见面谈话内容是什么呢?并且,这谈话内容,还一定要涉及到爱国,否则的话,刘青霞怎么能被他们说动心,去日本考察实业呢!

因为在89章之前,庚子事变和辛丑条约已经发生,最后,我不得不安排他们的对话的内容涉及到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

特别是《猛回头》,别说是一百多年前的人看了会热血沸腾了,即使现在,即使以后,我相信,凡是爱国的中国人,看了之后,都会为之而感动的。也正因为感动,我便把陈天华的《猛回头》,全篇给码进了第93章里。现在摘一片段,以飨读者:大地****几百秋,烽烟滚滚血横流。伤心细数当时事,同种何人雪耻仇。拿鼓板,坐长街,高声大唱;尊一声,众同胞,细听端详:我中华,原是个,有名大国;不比那,弹丸地,僻处偏方。论方里,四千万,五洲无比;论人口,四万万,世界谁当?论物产,本是个,取不尽;论才智,也不让,东西两洋。看起来,那一件,比人不上;照常理,就应该,独称霸王。为什么,到今日,奄奄将绝;割了地,赔了款,就要灭亡?这原因,真真是,一言难尽……

在当时,《警世钟》和《猛回头》,是革命党早期传播革命思想的主要宣传册子;而陈天华本人,因为反对清政府拟定的禁止留学生条例,在1905年的日本,跳水自杀了……

再就是,在我做参考的那本文史资料中的第一篇,是一篇名叫于中华的作者,写的一篇几千字的《刘青霞传》。这篇《刘青霞传》在这本文史资料中,是最长的一篇,也是叙述刘青霞一生最全面的一篇。其中,他在文中,这样写刘青霞在日本:在日本游历考察期间,起初刘青霞迷恋于异国风光,注重观光游玩,耗资甚巨,曾得到过她在日本结识的鲁迅先生的帮助和指导。自此之后,她着眼政治,开始与同盟会结触。

而于中华的文中,只说刘青霞“曾得到过她在日本结识的鲁迅先生的帮助和指导”。但是,鲁迅究竟是怎样的帮助和指导刘青霞呢?就鲁迅的固怪脾气和当时年轻气盛的禀性,看到刘青霞在日本疯狂的花中国的钱,他决对不会用轻风细雨、和颜悦色的态度和语气,去指导刘青霞的。

时空不能倒流,一百多年前的真实,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的我无从知晓当时的真实,我只能按合理的逻辑去模拟真实。于是,我便在我的《遗孀》中,安排鲁迅在日本的大街上,在青霞的背后指骂她:“哼!你们快看,那一位妆扮入时的高个女人,她虽穿着日本时装,却是来自中国的富人,你看她只会用财富定位自己的身份,拿着中国人的银子,在这里疯狂地消费,这真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知她所花销的银子上,有没有罪恶和残忍?有没有中国穷人的血汗?这就是中国有钱的贱民……”

鲁迅虽说是在青霞的背后指骂刘青霞,但青霞还是听到了,还是知道了名叫周树人的年轻留学生是骂自己的。试想一下,她出身于豪宦,长大嫁与中原首富,高贵的身份决定着她也有非常强烈的自尊心。而鲁迅的责骂,当然就像一把锋利的刀子插她的心一样疼痛难忍。于是,她便开始郁闷伤悲,不但收敛了疯狂的消费,还在郁闷之中,参加了同盟会河南籍会员为创办《河南》杂志的捐款聚会。

假如说,我在书中按排刘青霞被张钟端等留学生说动心,去日本考察实业,是她走进革命的第一步,那书中的她参加河南籍同盟会员的捐款聚会,就是走进革命的第二步——这也是我在书中按排她被鲁迅骂的结果。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