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荆襄之战·六(1 / 3)

加入书签

“应该立即筹集粮草,火速运往荆州,以解兖州军后顾之忧。”顾泽恩斩钉截铁的说道。兖州军几乎占了他顾氏一半的家底。如今军粮尽失。又深入敌境,不仅失去达成计划的可能。更有遭到荆州军强烈反扑的危险。荆州是第一个分开宣布绝对支持长安的州郡,他当然不敢寄希望于杨诚会网开一面。

潘泽林摇了摇头,叹气说道:“据顾将军所报。水一役兖州军之粮草损失十之七八,若是照此计算,还有十日他们便会陷入断粮地困境。现在筹粮,恐怕未必来得及了。更何况”说到这里,潘泽林不禁向中间的郑南风望去。三家联军在洛阳会师之后,粮草军需便已进行分配,郑南风几乎将洛阳各仓的粮草拿出大半来供给顾、潘二家。要想他再动洛阳的存粮,恐怕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了。

“不管如何,兖州军绝不能退。”郑南风思虑半晌,神色坚决地说道:“我即刻命人准备,相信可以在良洪贤侄进攻武关之时送抵。”长安之战地突破口,已然落在武关之上,正因如此,郑南风也不得不忍痛筹粮了。要知道三家其实也是各怀鬼胎,一旦长安攻破,谁知道还会不会按原来的约定瓜分开下。谁能够在战后保存最大地实力,谁便有可能问鼎天下之主,而粮草更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可是兖州军现在的境况,却令他无法选择,攻下长安无疑是目前最为重要地任务,其他均为次之。

潘、顾二人闻言均是松了一口气。武关虽然也极为险要,但不论从哪方面,均与潼关相去甚远。章盛以前在长安的经营,主要目的便是防范北方匈奴,是以对于连接南方的武关,便远没有那么重视。再加上武关守军不过万余,又是由文官出身的史达智镇守,理应最易攻克。

虽然三族联军在西、北、东三面都受到了顽强的抵抗,而难有寸进。

数十支手臂粗的巨蜡将整个大殿照得如同白昼,空旷的大殿中仅有郑南风、顾泽恩和潘泽林三人并列而坐。三人的目光均是投向殿中央之处,没有一个人开口说话,难耐的宁静和沉闷充塞着整个大郑宫。

水之战的消息刚刚传来,为了掩人耳目,整个事件的真相顾良洪甚至连本族族主顾泽恩也隐瞒在内。是以这个消息对三人来说,其震动可想而知。

殿中巨大的沙盘上,近百个红色的小旗形成一个偃月形,将整个长安围在中心。虽然表面上的形势是一片大好,不过三人却是有苦自知。每一支小旗便代表着三族联军的一部,可是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绝大部份的小旗仍然插在原地,未有寸进。

潼关之外,已然进行了大小十四场强攻,可是除了自己的小旗减少数支之外,便再无变化。在赵胜的坚守下,潼关如同一座难以逾越的钢铁城堡,几乎所有人都失去了攻破它的希望。京畿卫戍部队在章盛的苦心经营下,已然成为天下最善守的军队,而且所镇守的又是天下最为坚固的关塞。三万多人的惨重损伤仍不能踏上关墙半步,便是最有力的证明。

也深信,赵长河已然使尽全力,只要他们能攻破武关齐进。任他赵长河是三头六臂,也再没有力量抵抗三家的合攻。

“我还有一件事想说说。”顾泽林似乎颇有些犹豫,望了郑南风好几次才缓缓的说道。

而在谓北,号称郑氏第一战将的郑志愉,统帅三十余万大军,手下兵多将广。其中的河东铁骑及朔方铁骑,更是天下有数的精锐之师。谓北的三家联军,几乎是集中了三族最为精锐的部队。可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初出矛庐的赵佑隆和赵斌地联手阻击下,竟然令他们连渡过渭水的机会也丝毫不得。虽然双方现在还没有进入大规模的战斗,但形势却也不容乐观。只要渭北大军不能大规模的渡河集结,对长安便难生多大的威胁。

西面的陈仓,赵长河派出地京辅老将杜励锋,仅凭三千步卒,便把屯集在天水的五万西凉大军压制的不能动弹。凉州统帅熊伯滔数次强攻未能占到半占上风,反而被杜励锋趁隙偷袭。差点连大本营也不保。若不是杜励锋手下士兵过少,西线战事恐怕已告结束了。

他们本把最大的希望寄托在顾良洪的兖州军身上,只要兖州军破武关而入,便可让眼前的僵局冰消瓦解。只是现在这种期盼竟然也落了空,三人虽然都是久历官场、老谋深算之人,但是指挥这场百余年来绝无仅有的大战,却哪里能从容应对。

事前他们千算万算,却从来没有想到过会有今天这种僵持之局。他们虽然借着“清君侧”之名,但实质上却是实谋反之事。若说没有半点心虚,那当然是自欺欺人。时间拖得越久,便会对他们越不利,虽然领地内的军政大权尽在手中,但那些长期受到忠君思想熏陶的寒门庶族们,肯定不会继续蛰伏。到了那时,这原本唾手可得地天下,恐怕就真的再与他们的家族无缘了。

“咳!”郑南风干咳一声,打破了殿内的宁静。“对于兖州军之困,二位有何看法?”战报传来。他们三人足足呆了近两个时辰,原本催促顾良洪尽快攻克武关的“圣旨”,也被搁在案前再也没有人愿意看其一眼。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玄幻奇幻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