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荆襄之战·九(1 / 2)

加入书签

“看看你自己,点儿大地事就慌成这样,枉你平日还老叫着要领军杀敌!”顾良洪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

顾祝升略有些敬佩的看了一眼一直保持着镇定的父亲,有些不服气的说道:“点儿大的事?一日之间,荆北三十二座城池、要塞均出现敌人的部队,难道这还算是小事吗?”虽然他之前也曾想过杨诚会在荆北设伏,但却没想到在事先毫无预兆的情况下,出现这么多的敌人。从来没有遇到威胁过的他,突然间觉得自己竟陷入重重包围之中,虽然身边

大军拱卫,却再难让他生出半点安全之感。

“我的儿子。”顾良洪语重心长的说道:“我看你是昏了头了,往日的冷静聪慧全被吓跑了。出现的荆州军也不过才两三万人,况且到现在我们连一座城池、要塞都没有失去,你怕什么?退一万步讲,就算这些城池、要塞全都丢掉了,我这手里的六万大军还不足以保护你吗?姓杨的不过是在虚张声势,好让我们自乱阵脚,这点小伎俩怎么就把你给蒙住了。”

孙尧安奇迹般的完成了他的夺船大计之际,千里之外也正在汉水北岸紧锣密鼓的准备着自己的渡水之战。

一猜到杨诚极有可能在襄阳摆了一出空城计之后,他便再也按捺不住自己那澎湃的心情。虽然派出数队探子渡江查看,均如泥牛入海,但他仍然准备冒着“缺粮”之险,抢攻襄阳。襄阳是天下有数的几个易守难攻之坚城,本来他根本没有打算过在攻入长安前打它的主意,但是这一偶然的发现却让他不得不铤而走险,在水上处于完全劣势的情况下渡江作战。一旦真的让他得到了襄阳,那么他便可以真正的毫无后顾之忧的进叩武关。随便在襄阳派驻一两万人,便可以压得荆扬两州难有北上驰援的念头,失去这一最大的强援,长安便离孤城不远矣。

荆州军出现的消息如雪片般不断传到他这里,面对这么多如同突然冒出来的敌人,反而让他更坚定的认为襄阳一攻即破。对荆北各军稍作布置之后,他匆匆赶到樊城西北二十里处的山野之中,亲自督促已经准备了数日的渡江进程。经过数以万计的士兵连日砍伐,方圆数里的山林几乎为之一空,昔日的密林仅留下满山的树桩,一根根的木料却被迅速而有序的运往离汉水不过数里的溪流之旁。砍伐之地均经过精心挑选,外围的树木皆保存完好,若不是靠近观察,根本没有人能知道他这个如意算盘。想着天明之际便可以突然发难,顾良洪不由露出一丝得意的笑容。

“想凭几艘战舰就挡住我的十万大军?哼!”顾良洪望着汉水南岸,自言自语的说道。为了防止荆州强大的水师在渡江时突然发难,除了准备了大量地木筏之外。他更准备了数量庞大的木头。只要他一声令下,数日万计的木头、树枝便会顺流而下,阻塞河道。

在这种情况下,除非荆州水师的船可以生翅而飞,否则便只能躲在下游港湾中望河兴叹。等到河道回复通畅之际,他早已将两万人的大军送至对岸:若襄阳真的只是空城一座。则两万人足可在短时间内将其占据;反之,就算落入杨诚所设地圈套,两万人全军尽没,也在他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攻守之主动尽在他手,对于达成他的原定计划没有任何影响。至于突然出现在荆北的那些敌人,短时间内他们还构不成多大的威胁,到时自己尽可从容的收拾他们。

“父帅,南乡大营送来加急密函。”一脸凝重的顾祝升急急赶来,一边递过密函一边着急的说道。短短一日。这个意气风发的年青人已完全变了个样。不仅面容憔悴,往日扬溢着自信地眼中更隐隐透出一丝慌张。

顾良洪爱怜的看了一眼整夜未眠的爱子一眼,接过信函随意的看了几眼,便递返回去。他之所以一直不让顾祝升独自统军,担当重任,并非完全是因为爱子心切而已。知子莫若父,别看自己这个儿子平日里分析起来头头是道,有些见解甚至连自己也自叹弗如。但却太过年青,又在他的呵护下过得太顺利。时势有利时,尚能冷静分析;若是稍遇挫折。便会惊慌失措。说起来这些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他造成的,但是他却从不敢让自己的独子冒险,想把这些困难艰险之事由自己帮他做完,让他可以安享余荫。

“三十二城皆起烽火,父帅难道还想冒险进攻襄阳?”顾祝升不解的望了望顾良洪。一边低头看着顾凯锋送来的密函。一边说着他业已提出六次的问题。

顾良洪却并不回答,淡然问道:“对于凯锋地分析。你有什么看法?”黄昏之时顾凯锋便已将南乡附近的情况传至中军帅营,此际的第二次汇报却并非发生什么意外,而是他思虑一夜之后对整个事件的分析。

顾祝升怔了一怔。似乎没有听清顾良洪的问题。后者皱眉重复了一遍之后,他才晃然大悟道:“右先锋是个极谨慎细致之人,此番分析切中要害,孩儿实在望尘莫及。”顾祝升地心理让雪片般地战报连番打击,再不复之前的自信,对父亲地依赖便完全显露出来。不仅不再坚持以往那种公事公办的态度,更失去了冷静分析的能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玄幻奇幻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