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决战洛阳·二十八(1 / 2)

加入书签

“刚才的事不提也罢。”陈博摆了摆手,显然不希望再继续纠缠在那个问题上。“诸位爱卿到荆州也有几日了。不知此行有何感想啊?”他这一次来荆州的目的很简单:借鉴。荆州和交州的繁荣他在巴蜀便听了不少,亲自一行后更是有了切身的体会,虽然其中也不乏有些让他感到不满意的地方,不过相比于天下大治来说,却也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若说从前仅是一种蒙胧的志向让他想要打造一个强盛地大陈的话,那么经过此行后,他更有了一份身为帝王的责任感:他从来没有想到,大陈的百姓们竟然已经苦成了这样。小孩子的同情心往往要胜于成人,虽然身为天子,显然也是不例外的。

见陈博一来就让不再提刚才的事,精心准备着如何弹劾杨诚地六人都有些发愣。他们不知道为何这些在他们看来如此大逆不道地事,竟然不能引起陈博丝毫地兴趣,不过显然经过这次微服私访后,陈博已不再是他们所熟悉的那个人了。这个变化让他们有些措手不及地感觉,原本准备好的说辞不得不暗自掂量一下,看看是不是该说出口了。

陈博不无幽怨地望向裴成奇。显然对他的冷淡极是失望。裴成奇一直没有答应他入仕为官,这对陈博来说倒真是个不小的打击。谁说的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裴成奇不就是根本不甩他吗?每每想起此节,他便觉得自己这个皇帝当得足实有些窝囊:四个辅政大臣里有三个合起伙来造他的反,还逼得他成为大陈第一个被迫离开长安的帝王。好不容易逮到一个裴成奇,可人家只记得与章盛地协议,眼里根本没有他这个皇帝,更可气的是,他竟然拿他没办法。

“让他们进来吧。”陈博无奈地叹道,显然已经不再指望裴成奇能为自己提供什么有用的建议了。说到底,他现在还得依靠这些让他有些失望有朝中大臣们,没有他们,他根本办不成任何事。

裴成奇仍然是那副老样子,没吭一声便转身而去。没过一会,表情凝重而又带着一丝茫然的六部尚书便鱼贯而入。陈博的火发得每个人都感到莫明其妙,荆州一行的见闻以及杨诚在前方捷报频传的情况都让他们内心产生了极大的不安。本来今天地朝会六人几乎已经达成默契,就是要尽力参倒杨诚,哪怕他立下了再大的功劳。

于公来说,不论是沿途的亲眼所见还是听到的各式传闻,都让他们杨诚心存戒心。他们可不管那些举措到底出于何种目的,只要你违反了朝廷的律令那便是天大的不该,特别是杨诚私铸钱币和创立钱引这条上,六人更是取得了惊人地一致:此举已经等同造反,不论杨诚立下多少功劳又或者对于现在地局面有多重要,都得召回来审判问罪。可是没想到段齐锦才开了个头,还过错没轮到其他五人出列进行弹劾,却意外地发生了陈博拂袖愤然而去地事。

于私来讲,作为庶族士人的代表,被陈博委以重任地他们,自然是踌躇满志地要取代之前一手遮天的豪门世族。驱逐三家后,本以为可以顺手接过三家权势,可没想到半路杀出来个杨诚。忠勇侯、招讨大将军,陈博力排众议的超格封赏让他们心中有了强烈的不安

这些人也真是,竟然惹皇上发这么大的火。”回到心翼翼地递上一杯参茶,“皇上消消气,要是伤了龙体可就不好了。”及时表明自己的立场,这对他们这种宦官来说根本就是一项基本功,特别是要时时将自己立于皇帝这一边,更是关乎生家性命的大事儿。虽然作为皇帝最宠信的内侍首领太监,不过陈顺此时心里也多有忐忑:跟了陈博这么久,还真没见他发过这么大的脾气呢。要知道六部尚书都是陈博亲自提拔的,在人臣中也算是红得发紫那类的人物,虽然陈博没有对他们言听计从,不过却也没怎么拂过他们的建言,像今天这样在朝堂上公然发威还是从来没有过的。

“他们又怎么了,你知道什么!”陈博推开茶杯,横了陈顺一眼,显然还在气头上。

陈顺显然没料到自己这次的马屁竟然拍到了马腿上,僵在那里也不知道该怎么办。“老奴该死!”扑通一声,他竟然将茶杯放在一旁,就那么跪在地上掌起自己的嘴来。其实他心里哪里知道皇帝为什么突然发这么大的火,当然说不出个什么来。不过每遇皇帝发火,他这一招却是百试百灵,不知让他逃过了多少次劫难。

果然,毕竟自己是这些人从小伺候大的,见陈顺此状陈博也不由微微叹了口气,表情虽然并没有什么变化,不过语气到底缓和了不少:“起来吧,也不关你事。以后不知道的事,少掺和。”陈顺自是千恩万谢,恭敬地退到一般。眼观鼻,鼻观心,状似木雕。

陈博却站了起来,来回踱步,过了一会又陡然站住:“拟旨,宣交州刺史立即来长沙见驾。”陈顺正要回应,却又被陈博挥手止住。摇了摇头,陈博自语道:“还不是时候,缓缓吧。唉!”

|是进入消息相对灵通得多的荆州后。杨诚节节胜利:铺天盖地而来,更让他们的不安开始转变为恐惧。

十万对百万,这场并不被他们看好的长安大战,竟然被杨诚轻描淡写般的取得了完胜,而且速度快得惊人。他们前面可是力主抛弃长安,巡幸巴蜀的,杨诚却在他们差不多刚刚抵达成都时便肃清了关中。可以想像,他们这些人回到长安后,还有多少颜面可存。而此时就已经封侯并掌天下兵权的杨诚。声望和权势又将会到达何种令人恐怖的程度。毫无疑问,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这些人都将被掩盖在杨诚的光芒下暗淡无光。他们来荆州本来就是要找茬地,就算鸡蛋里也要给他挑出骨头来,更何况在他们眼里,荆州简直没有一处不存在问题。

“到底是谁该值得羞愧?”陈博的这句话简直让六人有些莫明其妙:不论从哪方面来看,这都是荆州官员的不对。怎么听陈博的语气反而是他们这些人错了。思前想后,六人一起合计了一下,到底还是不甘就此而去,便一同来探探陈博的口风,顺便继续那被打断的弹劾之事。杨诚现在风头已经太盛了,若是等他顺利地完成了平叛的任务,那就更难以扳动了。

陈博却不知道这些人心里打着这些主意。着令六人免礼赐坐之后,语气稍有缓和地说道:“六位爱卿所为何事啊?”六部尚书心里想着如何参倒杨诚,他心里想地却是如何改变朝中官员空谈务虚的作风。毫无疑问,若能获得这六人的支持,进展自然会顺利得多。他心里其实隐隐有了一个计划,不过一时却没想好如何开口,连他自己也觉得,这个办法实在是离谱了一些。

六人欲言以止。对视一眼后,还是段齐锦领头说道:“皇上委臣等以重任,不过臣等却有负所望,还请皇上治罪。”有了刚才的教训,他当然不会再那么直接了,便来了个以退为进,先探探陈博的态度再说。虽然他觉得自己的弹劾完全是光明正大的。不过到底还是需要顾及一下皇帝地心态。若是失了圣宠。一切都完了。

他已打定主意让张识文去主持关中政务。不过现在却有些为难了。张识文虽然表面上只是交州刺史,不过也在实际上兼着荆州刺史之职,这根本就不是什么秘密了。杨诚对于处理既没兴趣,也不具备这方面的才能,政务多委于张识文。可是毫不夸张的说,这荆州各地大大小小地官员,实际上就是直属于他的。而杨诚。只不过是挂个名而已。当然,以杨诚的威望,倒也不虞有人将他架空,更何况荆州的军权还掌握在他的手中。

杨诚远在千里之外,甚至可能还不知道帝驾南巡的消息,这次的迎接当然也怪不到他的头上。可这张识也装聋作哑,陈博便有些气愤了。而这个气愤。大半却是来源于朝臣的呼声让他难以应付。若不是与张识文一谈之下让他留下了不错地印象,陈博恐怕也不免要如朝臣们一般勃然大怒了:皇帝都到这儿了,你居然只安排了一个小小的群佐招呼,这未免就太过了吧。

“六部尚书在外面候着呢,皇上要不要召见他们?”裴成奇悠然跨入。对于朝中的事他才没什么兴趣,是以虽然他刚才也在场,不过却根本没有什么反应。

“头疼。”陈博答非所问,转而向裴成奇征询道:“裴卿。我刚才是不是有点过火了呢?”稍稍平复之后,陈博心里也不禁有些暗悔。刚才他一听到那长沙佐吏身处朝堂却还念念不忘坪山那千多亩地浇没浇上水,再对比那些扭住不放的朝臣们,也不知怎么的,居然让他血气一下子涌上来,骂了一句后便有史第一次的在朝会没有结束的情况下丢下群臣而去。他平时并不是一个沉不住气地人,可是今天却鬼使神差地控制不住自己起来。

“是。也不是。”裴成奇扁了扁嘴。给出了一个根本不是答案的答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玄幻奇幻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