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关 第17章:我读雨果的《巴黎圣母院》(1 / 1)

加入书签

我喜欢读经典之作,更喜欢读经典之作中的经典,特别是经典之作中的经典之经典了。比如说,我读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最喜欢的章节就是“巴黎鸟瞰”;而在“巴黎鸟瞰”这一章节,我最喜欢的就是末尾那一段。

之所以喜欢“巴黎鸟瞰”那一章的末尾那一段,是因为雨果也像白居易一样,把无形的音乐和声音,很巧妙的捕捉住,并把它们恰到好处地固定成优美的句子和语言。

因为喜欢“巴黎鸟瞰”那一章的末尾那一段,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为之于痴迷和陶醉。在那段时间里,只要是时间允许,我都会在每天早晨,将那一段读上了一遍或两遍,才感到满足而舒畅。后来,读的遍数多了之后,我便会突然想起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描写的那位老师读“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时的情景: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每想起这些,便忍不住想笑。

现在,附上“巴黎鸟瞰”的末尾一段,让读者再回味咀嚼一下经典中的经典:

如果你再难从现代巴黎得出古城印像,那就请你在一个重大的节日,复活节或者圣灵降临节的早晨,迎着日出,登上能俯瞰全京城的制高点,去领略钟乐齐鸣的美景。你看,朝日发出的信号冲天而起,成千上万的教堂同时悸动起来。首先零星地响起丁当声,从一座教堂传到另一座教堂,仿佛音师们彼此提醒就要开始演奏了;继而,你会突然看见,要知道在某种时刻,耳朵似乎也有视觉,你会看见同时从每座钟楼升起一根声波的圆柱、一缕和声的孤烟。起初,每一口钟的震颤,都直线升上朝霞灿烂的天空,可以说彼此孤鸣,十分纯净。继尔,鸣声逐渐扩展,彼此交融,相互杂混,彼此消消长,终于汇成一支气势磅礴的协奏曲。现在,钟鸣已经浑然一体,不断从无数的钟楼飘逸出来,在城市上空浮荡流转,跳跃飞旋,而那最强的地震动波圈,一直蔓延到九霄云外。然而,这是一片和谐的大海,绝非一团混沌。这海洋再怎么雄浑,再怎么深邃,却毫不失其清澈与透明。你看见齐鸣中逸出每组音符单独蜿蜒前行,你可以聆听木铃和管风琴时而低沉、时而尖厉的对话,你可以看见各种八度音,从一座钟楼跳到别一座钟楼;有的是银钟发出来的,轻灵而带呼啸,振翅冲上云霄,有的是木钟发出来的,破碎而又跛行,爬不高便跌落下来;你还可以欣赏其中的圣欧斯塔什教堂,那七口钟的丰富音阶不断起伏升降;你能看见光亮而快速的音符疾驰穿过和声,划出三四个折弯的光迹,然后像闪电一样消失了。那边是圣马尔丹寺院的歌喉,听来尖厉而嘶哑;这边,是巴士底城堡的喊叫,听来森人而粗暴;另一端则是卢浮宫粗大钟楼的男低音。故宫的王家音乐响亮悠扬,不断传向四面八方,而圣母院一下下沉重的钟声,有节奏地落在王家钟乐上,就像大锤击打铁砧迸出一束束火花。牧场圣日耳曼修道院飞扬的三重音乐,那各种形状的音色,一阵阵从你的眼前掠过。还有,那响彻云霄的协奏和鸣,时而中间开启一条缝,让迸发而灿烂的圣母颂穿过。在下面,在这支协奏曲的最深处,你能隐约辨识从每座教堂拱顶所有颤动的毛孔透出的肺腑之歌。自不待言,这是一典值得聆听的歌剧。通常,巴黎白天一片喧闹,那是市井的话语;夜晚,城市在轻轻呼吸,现在,城市则在唱歌。要倾耳细听钟楼乐队的全套乐曲,联想那五十万人的窃窃私语、塞纳河水的永恒哀怨、清风的无限叹息,以及天边丘峦上,那四片森林的巨型管风琴遥远低沉的四重奏,从而按照中等响度,消除钟乐主调中过于嘶哑、过于尖厉的音质。然后你说一说,世间能否还有什么更加丰富,更加欢快,更加闪光,更加炫目,胜过这钟声的和鸣,胜过这音乐的熔炉,胜过这高达三百尺的石笛同时吹出的万缕乐音,胜过这已然化为一支乐队的城市,胜过这*般的交响乐。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