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 决战洛阳·二(1 / 2)

加入书签

潘庆聪微微一愣,随即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杨诚这个承诺倒也并非虚言。由于之前与杨诚的关系,潘家对于交州的了解是其他人难以企及地,当然清楚杨诚在当地有着任何人都难以比拟的影响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杨诚的话在交州简直比圣旨还要管用,潘家到了交州安全上面自然再无可忧。即使是朝廷要对付潘家,在杨诚的帮助下潘家要逃脱也并非难事。

不过在世家大族的意识中,交州毕

蛮之地,否则当初杨诚就不可能如此轻易的坐上交州了。要知道即使是以潘家最鼎盛时的权势,要安排一个出身低微、资历浅薄地人出任一州刺之位,也是难以办到的。只不过当时交州多做为流放之地,土地贫瘠、人口稀少,不论是财力还是人力,甚至还比不上中原的一个大郡,更何况还时常受到山中的异族攻掠,官吏多死于非命,又有谁会愿意去受这份罪。

想到自己接手后的潘家竟然要沦落到如此偏远的地方,潘庆聪不由有些犹豫。交州虽然在杨诚的治理下日渐富庶,周围异族在杨诚恩威并施之下也安份起来,但毕竟时间尚短,除了像安平这样的中心城市之外,其他地方毕竟还不能与中原相比。虽然现在的中原十室九空、白骨千里,但只要战事一平,用不了多久便可恢复过来。要放弃苦心经营了这么多年的地方,举族前往遥远未知地南方,这个决定确实不是那么容易下的。

可是潘庆聪心里也明白,除了交州,天下还真没有潘家可以安心的容身之地了。踌躇良久他终于点头应道:“杨兄此举对潘氏一族恩同再造,小弟却之不恭了。”如果有第二个选择。他还真不愿意接受杨诚的这个安排,可除此之外,他还能有其他选择吗?

庆聪的眼神里有着难以掩饰的期待,甚至其中还带着毕竟这关系到一个家族的生死存亡,特别是承担这个家族的重任不久的将来便会落在他的肩上。当家才知油盐材米贵,更何况他所处的,正是潘氏一族由极盛转衰之时。在被确定为谪子的人选后,他接触到更多以前难以触及的秘密,也更让他感觉到自己殚精竭虑想要去夺取的那个位置,绝非只是表面的威风。只不过到了这个时候,他难道还有退路吗?

杨诚看着潘庆聪,并没有急着说话。说起来这一次才是潘家与他的第一次正式会谈,之前那四名儒,虽然在潘氏内部地位不低,但毕竟不能真正代表潘氏。那么自己能给潘家什么呢?在经历过之前的那番内心的波折后,他深知连自己也坐在了风口浪尖之上,便更不轻易对人许诺,天知道自己的诺言到底有多少效力呢。

从内心讲,撇开他之前与潘家的渊源不谈,仅是这段时间潘家的表现来看,自己也应该设法给潘家一个不算太差的结局。关中的两次逃跑,潼关的一次暗助当蔡进锐一说起那些沙弹时,他便知道是潘家做的手脚。这三次行动虽然并不能起到左右大局的作用,但却令他平叛的速度大大加快,否则他绝对不可能在潼关失守之前赶来,也不可能在这个时候便开始敲响进攻洛阳的战鼓。

但潘家毕竟是这次叛乱的首恶之一,而且之前与皇帝的关系便相当恶劣。即使在早期朝廷会碍于自己所发出的檄文不敢过于追究,但秋后算帐却是在所难免的,特别是自己隐退甚至倒台之后,很难想像潘家会有什么好的结局。很显然,潘家内部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才会赶在这个时候前来相见,而且派出的还是谪子。“不知阀主有何要求呢?”杨诚心里一时还没有拿定主意,是以不问反答。想先探探潘家的底。

“事到如今,我们哪敢有太多的奢望。”潘庆聪长叹道:“我也不与杨兄绕***,开门见山地说吧,潘家只想能得到一份产业,为子孙谋一条生路便足矣。甚至阀主他老人家,也决定在不久后将族务交给我。他自己则任由朝廷处置。”实力地急剧下滑其实已经逼得潘氏上下不得不抛弃世族的高傲,老老实实地面对现实。要想恢复原来的尊崇已经变得完全不现实了,潘泽林当然也是心知肚明,即使是想成为普通的士族也是奢望。以陈氏皇族对世家的态度,潘家灭族的可能性至少有八成。

一入交州,潘氏恐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再将与权势无缘,从高高在上的世族一下跌落为平庸的庶族,想及此处。潘庆聪心里不由有些悲凉。潘家在潘泽林之前虽然算不得什么名门望族,但连续三代地阀主都是州刺史级的官员,族中子弟也不乏执掌郡县之人,上百年的经营之下,这才积累的如此丰厚的家底。但现在,一切都将化为泡影。

“庆聪兄此番回去后便可开始着手挑选先行之人选,我稍后便写信给识文,让他在七郡之中分别挑选合适的安置之地。至于阀主。我也会设法保其性命,不必过分悲观。”杨诚拍了拍潘庆聪宽慰道。他当然知道此举对潘家意味着什么,但除此之外他也没有其他有效地办法。将潘家子弟分散隐匿于交州各地。这恐怕是唯一能留其血脉的办法了。

潘庆聪点了点头,长长的吐了口气,决定作出之后,人反而显得轻松了一点。还没坐上阀主之位,他便已经感受到肩上那副重担的分量。“如此甚好,事不宜迟,三天之后我便会设法将第一批族人送到杜关。那里现在由族内子弟负责驻守,郑氏倒不易发现,到时还请杨兄妥善安排。”转移族中子弟的事对于潘家来说已经迫在眉睫了。失去原来掌握的三个州后,除了几个领军在外的人外,潘氏一族几乎都或明或暗的集中到了洛阳周围。一旦与郑氏闹番,潘家便极有可能遭到灭顶之灾。

“这是自然。”杨诚点了点头,接着正色说道:“洛阳之战已近在眼前,还需潘兄倾力相助。”

“就这?”杨诚闻言不由感到有些意外,显然没想到潘庆聪如此郑重地提出的要求,竟然如此的简单。不过稍稍一想,却也明白了其中的关节。成王败寇,落败之后的潘氏家族恐怕真的再无立锥之地了。想通这些后,杨诚反而感觉有些难以答复起来。而究其原因却是出至于自己到底有多大的把握来保证这份承诺。

“如此,复敢多望乎。”潘庆聪向杨诚长揖一礼,一脸凝重的看着杨诚。三家之中,潘家现在地地位最是尴尬:顾氏虽精锐尽丧,却还保有朔方及其周围数郡,短时间内尚可自保;郑氏虽然在关中损失惨重,但手里仍然控制着洛阳周围及冀州、青州大部,兵力更是另外两家的数倍之多;可是潘家呢?手里的凉、并、徐三州全部失守,虽然还有一点部队。但粮草全仰仗郑氏接济,一旦郑氏断其供给,潘家地实力便会在倾刻间荡然无存。现在的潘家,可以说是连一点退路也没有了。

“好!”杨诚略一沉吟,便面色坚决的应承了下来。“不论杨诚在否,当保潘氏一族二十年不灭,至于其后,则要系于庆聪兄之身了。”二十年说短不短。说长也不长,不过谁又能保得万年平安呢。若是杨诚说得过长的话,恐怕反而会被潘庆聪认为是应付之辞。

潘庆聪见杨诚说得如此坚决,微一思忖后咬牙说道:“二十年足矣。只不过杨兄以何保证呢?”杨诚竟然连期限都说出,反倒让他心安起来。毕竟潘家也认识到杨诚其后的处境,纵然在战后以其威望足以保住潘家安全,但那却并不是长久之计。一旦皇权巩固,潘家上下的安全便完全捏在了朝廷手中。

“不知潘兄可有意南迁。”杨诚抬头望向交州方向,意味深长地说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

玄幻奇幻相关阅读: